1月22日上午,乒乓球世界冠军前中国乒乓球队男队教练刘国正受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乒乓球队名誉顾问。

当天刘国正的指导课不仅给附中乒乓球队的队员们上,也给高三(11)班的学生们上。其间,他尽显“鼓励型教练”本色。“我平时是打反手的,刘老师现场教我正手基础,还把他的‘神拍’给我用。”第一个上场接受指导的高三(11)班学生彭小宸说。他的同班同学伍梓菁说:“我是初学者,刘老师耐心教我‘上台’,还夸我敢冲,有求胜欲。”

“刘教练是我的偶像,他的比赛录像我看了很多遍,从中得到很多力量。今天能得到他手把手的指导,简直像做梦一样!”附中学生、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校园组乒乓球比赛女双亚军的熊语梦说,今后自己还要多向刘老师学习,“学习提升乒乓球水平的方法,更要学习磨炼意志品质。”

这正是附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要求的又一举措。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通知》提到,强化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师资共享、平台共建,聘请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指导,鼓励高校为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切实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都认同一句话‘无运动不青春,无体育不教育’,理念一致所以一拍即合!”附中校长鲁周超说,学校应教育学生做懂体育的文化人、有文化的体育人,帮助他们将人生之路走得更扎实、更宽广。
附中学子的“文武”双全,如何练就?作为基层教育单位,附中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元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元思课堂”理论,以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关键思维能力,助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日,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人民教育》刊发附中校长鲁周超的署名文章,文章题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元思课堂’撬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集中介绍了附中“元思课堂”探索历程和经验。

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华科附中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元思课堂”的教学体系。元思课堂的内涵是以促进学生本源思维、起点思维、多元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其成果具体包括元思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元思课堂学科教学模式、元思课堂表现性评价模型。

附中倡导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格外重视两个逻辑——学术逻辑和认知逻辑。学术逻辑是静态资源,决定了教师“教什么”;认知逻辑是动态资源,影响着教师“怎么教”。

附中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模式探究,形成了“元思课堂”的全学科教学模式。以历史学科为例,学科组围绕各类情境的核心特征,精准聚焦学生不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历史剧大赛”是附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项亮点活动。基于多届“历史剧大赛”的经验,学校凝练出成熟的“元思历史剧模式”,该模式倡导学生、教师、家长与社区的项目式共创。在这一多方协作的项目中,学生担任主创角色,教师主要承担指导职责,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陪伴,而社区则作为成果的共享者和评价者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