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前沿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动态 >> 正文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范海林: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良好生态

发布日期:2025-05-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在成为塑造民族精神、培育创新基因、夯实人才根基的战略工程。完成战略工程,重在依托现有教育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良好生态,深耕细作中小学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基质沃土。

两年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科学谋划、超前布局,推动各地协同发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和关键突破,掀起科学教育改革热潮,开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宏观政策指导引领方面,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25年《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相继出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联盟”和“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组建完成,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化科学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与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持续升级。在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坚持教改先行,不断加强学段衔接,推动跨学科教学、实验操作和探究实践等教学创新,强化科技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献身科学等人文精神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理工科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校普遍设立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配备得以强化,教师培训体系、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明显提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得以强化,科技类培训和竞赛管理持续规范,在各方面全面服务国家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在社会联动协同格局构建方面,各类“社会大课堂”资源加速与学校对接整合,“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加快融入育人全过程,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形势加快形成。

诚然,科学教育工作越向纵深推进,各地发展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越是凸显。一些地方重视不够,系统性规划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整体推进效果。一些学校仍将科学教育视为“副科”,课时被压缩、教学被弱化,甚至存在“黑板上画实验”“考卷上写实验”的现象。一些学校简单将科学教育看作“学科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些地区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专职科学教师配备不足,城乡差距明显。一些区域社会协同不够,资源整合尚不充分,校外资源与校内教学对接不够精准有效。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使命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定位更加清晰。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事关民族素质、事关国家战略、事关教育改革,影响甚至决定着百年变局下的国家竞争能力。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STEM教育为牵引,以培养体系建设为轴心,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要探索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学生科学素质调查和科学教育工作诊断,精准识别问题、靶向制定策略。要着力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培养,凝聚育人共识,推动各类资源和教育要素精准对接、科学配置,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等,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要优化升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机制,深入落实《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数智化赋能,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质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

当“天问”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烙下中国足迹,量子计算机“九章”重构算力边疆,“DeepSeek”等大模型不断拓展人工智能边界,闪耀世界的中国科技突破背后,势必强烈期待中小学阶段播撒的科学火种持续燃烧。面向未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系统思维,久久为功,共同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良好生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汇聚磅礴力量!